我已经慢慢放弃了我的“想要”。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近的举止很奇怪,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。真的。
所谓的放下,是什么呢?
我只是知道我要的“需要”,而放下不必要的“想要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前几天,看了以下这一篇,
■釋常寬(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部副院長)
當我出生時,家庭環境不是很好,小時候常常偷姊姊的撲滿,為的只是拿到幾塊零錢買糖吃,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。就學以後,家庭環境改善了,父親每個月都會給我幾千塊的零用錢,從此我開始過著「想要」的生活。
「食」在沒煩惱
對於飲食,我的飲食觀是營養健康重於美味可口,所以上大學以後,我不再吃路邊攤,用餐一定要上館子或餐廳。在我念書的那個時代,輔仁大學有理學院餐廳「輔園」、法學院餐廳「仁園」、文學院餐廳「文園」,大一、大二時,大部分都在這三個餐廳巡迴用餐;到了大三時,喜新厭舊,開始跟著同學到附近的餐館外食;大四時,幾個同學常常站在學校的旗桿下,互相無奈地問著:「我們要去哪裡用餐?」
1995年,我在美國念書時,由於因緣的安排,紐約大覺寺住持繼如法師為我授三皈依,從此我開始茹素,雖然素食餐廳不多,但是從此以後,琳瑯滿目、眼花撩亂的路邊攤、自助餐、速食店、夜市、餐廳、美食街都跟我沒關係,因為選擇變少,妄念也少,大學時代旗桿下的疑問迎刃而解:「我要去我可以用餐的地方用餐。」
「行」自由無阻
對於交通工具,小學時,家境改善了,父親跟美軍顧問團買了一輛灰色的凱迪拉克轎車,從此以後,我的長輩們(伯叔姑姨舅)不再叫我的菜市場名字「阿忠」,他們開始稱呼我「少爺」。國中時,父親換了一部藍色賓士轎車,每天送我上下學。1994年父親因食道癌往生,我把賓士轎車賣給一位大學同學,他的父親一直希望擁有一部賓士轎車。1996年我把陪我度過三年留學生活的綠色喜美轎車(Honda Civic),賣給我另一位大學同學,這是他擁有的第一部轎車。
2000年出家以後,聖嚴師父教導我們,對於僧團的所有物,只有使用權,但是要善用珍惜,沒有擁有權,但是要視如己有。這個觀念,幫助我放下心中的一個遺憾。高中時,因為學校離家不遠,我都是騎腳踏車上學,我很喜歡那輛腳踏車,而且我學會放雙手騎腳踏車,那種迎風而行的感覺真棒,「鐵馬」是很恰當的暱稱。但是有一天我在政治大學的圖書館看書,準備回家時,發現腳踏車被偷走了。
僧伽大學舉辦過幾次校外教學,我帶著學僧去騎腳踏車,腳踏車都是租來的,雖然不是我的腳踏車,但是那種迎風的感覺還在。出家真好!「擁有」是一種負擔,「沒有」是一種享受。
我的修行領悟
飲食是需要,美食是想要。
穿著是需要,盛裝是想要。
容身之地是需要,高廣大床是想要。
大眾運輸是需要,飆車耍帥是想要。
我們的食、衣、住、行,樣樣都脫離不了「選擇」,
但您是否想過,真的是「需要」,還是只是「想要」?
讓我們隨著常寬法師,
體會「沒有」的快樂,放下「擁有」的負擔。
我想加多一句,
我需要的并不多,没了“想要”,
也能好好活。
共勉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共勉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